然而,孔子依然急切忙碌,就像在路上寻找丢失的孩子一样,连在家里坐暖席子的时间都没有,难道他只是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、相信自己才这样吗?其实是因为他有天地万物一体的仁爱之心,对世人的疾苦感到迫切,即使想要停止也停不下来。所以他说:“我不跟这些人在一起又能跟谁在一起呢?”“只想洁身自好却破坏了伦理大道。”“如果真是这样,那我就没法挽救了!”唉!如果不是真心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整体的人,又怎么能理解孔子的心呢?像那些“避世隐居而没有苦闷”,“乐于天命”的人,他们自然能“无人不理解自己”,“各走各的路而不会互相冲突”。
【解读】
孔子,这位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的伟大人物,在他的时代也并非一帆风顺。他经常面临他人的误解,甚至屡遭质疑、攻击和迫害。然而,这些困境和磨难从未动摇过他的理想和志向。孔子所追求的,并非世俗眼中的功成名就,而是那份深植于内心的仁爱之心。正是这份对仁爱的执着追求,塑造了孔子伟大而光辉的人格。
当然,孔子并非始终沉浸在忧愁和痛苦之中。他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,无论身处何种环境,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。这种“无入而不自得”的境界,使他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