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星资讯
独家国片志09 | “相亲片”的秘密·一种电影叙事的“黄金模板”
\n

国片志09 | “相亲片”的秘密·一种电影叙事的“黄金模板”

\n \n
\n\n\n\n\n


    1905电影网专稿  当年,在电影《非诚勿扰》里,葛大爷着实享受了一番艳福。由于片中的相亲情节,众美女如走马灯一般与他相见。

 

    徐峥也曾有过同样的待遇。他在《爱情呼叫转移》中遭遇各路女神,就像掉进了“美人百科全书”。

 

    类似这种情节的电影,我们暂且统称为“相亲片”。

 

    然而在华语影坛,《非诚勿扰》和《爱情呼叫转移》并非“相亲题材”的发轫。真正的鼻祖要追寻到上世纪末的台湾。



    1998年,陈国富导演的《征婚启事》才是这一题材的开山之祖。


    此片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,并且至今效仿者甚众,重点就在于对某种叙事套路的运用。


    这种套路并不囿于“婚恋”范畴,其背后甚至是一种电影叙事的通用法则。




“走马灯”


“相亲电影”之“模板”



    《征婚启事》中,刘若英与各式各样的男性见面。观众则通过“相亲”这一行为,借刘若英的眼睛,看到了花样繁多的应征者。


    片中主角为寻求新感情登报征婚,而征婚则不断引出相亲的场面,影片的情节也就在这种动力下推进。


    因此,以情感需求为驱动,主人公通过某种行为,令自己不断地与不同人物发生关联,就是“相亲片”的叙事模式。


    这种模式对人物的表现就像“走马灯”,灯罩上画着不同的形象,随着灯的转动,这些形象在眼前一一展开。


    这个“走马灯”,就是相亲电影的必备“模具”。


    一种范式能被长时间广泛采用,必然有其优越性。


    “走马灯模式”的优势,在于解决了叙事材料铺排和组织的难题。


    我们仍以《征婚启事》为例。


    “出现问题——应对问题——结局”,这是绝大多数故事的模型,《征婚启事》也不例外。而影片对“走马灯模式”的使用,主要是在第二部分——应对问题。


    问题即是动力,影片的动力源就是刘若英的感情诉求。她选择征婚的方式,搭建起“走马灯”的舞台,故事也就得以在这个舞台上铺展开来。


    这个讲故事的舞台,就是“走马灯模式”最大的优越性。


    编剧不需再苦恼框架问题,只要将不同类型的人物摆上去,自会抓住人们的注意力。



    观众在剧情发展过程中会有带入感,他们会与主角一起审视和经历那些“对手”,感觉就像在“过关”,一层接一层,努力通向终点。

 

    夸张一点说,这是一种符合大脑信息接收规则的方式,也是一种天然能够唤起人类注意力的方法。它的优越性,是经过“生理”考验的。

 

    同样的材料,用这种模式去组织,可看性就会大大增强。

 

    所以说,“相亲电影”的这种套路,就像一副模板,找好素材之后代入,至少就有了一个成型的东西。

 

    于是,《征婚启事》之后,效仿者甚众,大家都已体会到这个“模板”的厉害。


    比如2003年的《警察有约》。

 

    同样的相亲情节,主角变为男性,身份换成基层民警。像“走马灯”一般被展示的则是多位女性。

 

    片中的夏雨就是《征婚启事》里的刘若英。


    调换一下主角的性别,可以说是“旧瓶装新酒”的好办法。




    2005年的《杨德财征婚》也是如出一辙。

 

    影片与《警察有约》就像“异性兄弟”,连结尾都是同样的“真命天女就在身边”。



    2007年的《爱情呼叫转移》则对“模板”做了一些改良。

 

    片中,解决主人公感情问题的手段不再是相亲,而是某些“奇幻力量”。徐峥通过这种方式邂逅分属12星座的各位女神,最终找到想要的爱情。

 

    然而手段虽然“超现实”,可达到的实质仍然与相亲一模一样。


    男主角与不同的女性产生联系,女神们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,就连双方见面时的镜头都与《征婚启事》无比相似。


    所以,这仍是一部“相亲片”,仅仅是外壳不同而已。



    等到2008年的《非诚勿扰》,冯小刚没有做什么形式上的改动,老老实实地把《征婚启事》中的模式借鉴过来。

 

    不过,冯导也敏锐地意识到,老调重弹很难再有好效果。


    于是,他大幅度删减相亲戏,将葛优与美女们“面谈”的段落仅作为”与舒淇同游“的引子,这也给影片的票房成功打下了基础。



    国产影片“相亲题材”的历史大致如此。

 

    对“走马灯模板”的使用,国内影人可以说是下了一番功夫,很多改良不可谓不出色。

 

    然而,电影产业的进步会让某种类型的存活周期缩短。“相亲题材”从出现到衰败仅用了十年。如今,若是再搬出这个套路,想必绝不会再有当时的功效。

 

    所谓“走马灯”,只是对一种叙事套路的形容,它并非只能依存于“相亲”的形式。事实上,这套“模板”的衍生能力极强,“相亲题材”的“同族兄弟”颇为多见。

 

    了解了这些“同类”,才能看到这套“黄金模板”的全貌。



“模板”之拼合变幻


“公路片”与“七武士”



    说“相亲片”与“公路片”是“一奶同胞”,可能大家会有些惊讶。

 

    乍一看,两种类型天差地别,互不相干,可如果你注意到二者讲故事的方式,就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地方。

 

    这两种影片串联剧情的方法非常相像。

 

    “相亲片”中的主人公遇到了问题,选择用相亲来解决,过程中遇见一个又一个人物。

 

    “公路片”里的主人公遇到了问题,出门远行,行程中来到不同的地点,遭遇各类事件和人物。



    通过某种重复的行为,顺序地与不同对象产生关联,从而形成一种“单元式”的叙事结构,就是所谓“走马灯模板”。

 

    可见,“相亲片”与“公路片”实属同宗。


    二者的区别仅在于,“相亲片”中不停“展示”的是人,而“公路片”里则是不同的地点,在地点改变的基础上再与人或事发生关联。




    我们拿《征婚启事》与之前一部火爆院线的公路片《心花路放》做一个对比。


    《征婚启事》中的刘若英与《心花路放》里的黄渤均遇到了感情问题。


    刘若英登报征婚,黄渤驱车出行。


    刘若英在相亲过程中遇到各类男性。黄渤也于路途上邂逅不同女子。


    可见,在情节上,两部影片的结构其实是一样的。


    大部分“公路片”对于“走马灯模板”的运用与“相亲片”如初一辙。



    比如《后会无期》,冯绍峰等人一路的主题就是“途中的姑娘”



    还有《落叶归根》,赵本山背尸还乡,一路遭遇各色人士帮助。

 

    这些影片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容,但串联这些内容的方式却都是相同的。

 

    当然,公路电影也并非都是千篇一律,也有对“模板”进行大胆修改,且取得成功的例子。



    当年《阳光小美女》获得了顶级口碑,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这部电影。

 

    作为一部公路片,除了故事内容与众不同之外,更重要的是它对类型惯用模式的革新。

 

    传统的公路电影都是以主角为动力,串起配角组成的一个个独立单元。


    而《阳光小美女》则是开头就让配角们统统出场,并使其与主角组成团体一起出发,途中以解决配角们的困扰作为情节单元。

 

    不再像“通关”一样制造“遭遇战”,而是在“内部”挖掘前进的动力。



    片中,小姑娘的哥哥、叔叔和父亲都各怀心事,他们的问题纷纷爆发之后,爷爷的死又给故事再填一把“火”,最终“烧”向选美现场。

 

    将模板的“算法”稍作修改,就为公路片贡献了一次成功的试验。

 

    其实,这套传说中的“模板”从来就不缺少变种与衍生体。这些“同类”很多还都是影史经典,或是对电影叙事起到过重大影响的作品。



    《七武士》可谓无人不知,但说它与“模板”有关则需解释一番。

 

    《七武士》的情节中,最大特点在于“七人成团”的过程。

 

    主角“勘兵卫”受村民所托对抗山贼,前期组建队伍时,六位武士被招募进来。招募的情节,以武士为单位,基本上每人都自成单元。

 

    “勘兵卫”收编武士,其实与“刘若英相亲”和“黄渤艳遇”在情节功能和组织形式上是相同的。

 

    你可以将片中的武士们看作《征婚启事》中的相亲男,也可以将他们视为《心花路放》里被“邂逅”的女孩,在剧作功能上,他们之间无甚分别。



    真正的不同之处,在于《七武士》中使用的“走马灯模板”并非涵盖影片全部内容。


    模板的作用,在片中更像是在铺垫,将各个人物集聚起来,进而去解决影片的“主要矛盾”。

 

    因此,严格意义上说,《七武士》这种类型的影片其实是部分地使用了“模板”。


    “走马灯”这一招,在全片中的功用是“建立事件”,是真正剧情高潮的准备期。



    作为一代经典,《七武士》在全球影坛开花结果。

 

    《十一罗汉》系列电影就是其中的典型。

 

    “武士”置换为“大盗”,七人增加至十一人,抵抗山贼变成大闹赌场。

 

    透过影片那华丽的“赌城外壳”,我们看到的活脱脱就是一部翻版《七武士》。



    国产片中,“追随”《七武士》的电影也有很多。

 

    近一点的比如《少年班》。

 

    孙红雷饰演的老师去各地收录“天才”的过程,与《七武士》中“勘兵卫”招募武士几乎一模一样。



    稍远一些,还有《天地英雄》。

 

    姜文在片中也像“勘兵卫”一样招募队员,组成队伍后也与敌人连番恶战。


    影片几乎是照着《七武士》拍的,唯一能称得上“独创”的地方就是其“公路片”特色。护送公主的情节让此片有一种“公路电影”的特质。



    以及那连数字都不愿改动的《七剑》。

 

    当然,此片与《七武士》的联系主要在于原著。

 

    《七武士》1954年公映,梁羽生先生的《七剑下天山》于1956年开始在《大公报》连载。整个故事从框架到内容都无比相似。

 

    只能说,一套优秀的“模板”真的威力巨大。



    明确了这套“模板”的定义,也已了解到他的各类“衍生品”。那么,这种“黄金套路”究竟从何而来呢?

 

    电影的历史不过一百余年,讲故事从来都不是电影的专利。

 

    最早使用“走马灯模式”来讲故事的作品未有定论,但各类艺术形式中的范例可谓数不胜数,其中也不乏传世经典。



    《西游记》我们再熟悉不过,它对这一模板的使用,明眼人一看便知。

 

    “九九八十一难”,如此高的“样本数量”足以说明问题。

 

    事实上,《西游记》堪称“走马灯模板”的百科全书。前面提到的所有类型以及变种,都能在书中找到原型。



唐僧师徒西天取经,这是“公路片”的范式。

 

取经路上每走一站皆磨难重重,遭遇各种妖魔鬼怪,这与“相亲片”异曲同工。

 

唐僧收服三位徒儿以及白龙马的过程,则又同《七武士》无比一致。



     在西方世界的不朽名著《魔戒》中,也能找到“模板”的影子。

 

    “弗罗多”的冒险之旅就颇有“西天取经”的意味。



    可见,“黄金模板”这等“宝物”并不是电影专有。它是一种叙事模型,适用于各种“讲故事”的艺术形式。

 

    人类创造出语言,进而通过语言传播信息。信息传播的过程中,某些产生了良好效果的方式就会得到沿用。久而久之,薪火不断,这些“套路”在各类艺术领域中发挥作用,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。


    其实,文艺发展至今,所谓“走马灯模板”早已成为“公式”一般的存在。有不计其数的作品采用或者即将采用这一“套路”。

 

    已经用过的,说明作者谙熟叙事原理;即将使用的,也不能说就是抄袭。

 

    叙事模式的正确选择必不可少,但也仅是成功的基础,之后的打磨与耕耘才是关键所在。



    这就是“相亲电影”背后,那套“黄金模板”的故事。

 

    它的“神力”,可以将《非诚勿扰》与《七武士》这样“不相干”的作品联系在一起;也能使一部电影背负“剽窃”恶名,或批量生产出成堆无聊的“复制品”。

 

    “天使”还是“魔鬼”?决定权在“模板”的“操盘者”手中。

 

    创作者自己,才是决定一部电影成败的人。


送您一双火眼金睛

愿君看破重重“云雾”

\n\n\n
\n

[1905电影网]独家原创稿件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,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

\n
\n
\n\n\n分享到:\n
\n\n\n\n
\n
\n
\n
相关视频
友情链接
网址导航
网站地图

电影天堂:电影天堂手术直播间电视剧免费观看提供:青柠影院免费观看电视剧高清8,中国字幕在线看韩国电影,风车动漫/y8848高清私人影院/邻居的老婆,gogogo日本tv:蜂鸟影院/女朋友的朋友5中汉字晋通话/斗罗大陆动漫高清版西瓜,随时随地看:辣妹子影院、gogogo视频在线、17岁高清版、青柠影院高清8、gogogo高清,手术直播间电视剧免费观看-电影天堂

RSS订阅  百度蜘蛛  谷歌地图  神马爬虫  搜狗蜘蛛  奇虎地图  必应爬虫